-
长沙启动党政机关新能源车示范工程
在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长沙市通过党政机关示范引领,统筹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开展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该工程以充电设施网络建设、智能停车系统升级及公务用车电动化为核心,计划构建覆盖主城区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 一、充电基础设施全域布局 按照规划,长沙市30家重点党政机关将率先完成1000个充电桩建设,涵盖省委、省政府等核心单位。全市公共机构同步推进配套工程,确保交流与直流充电桩总量突破2000个,重点覆盖政务集中区、交通枢纽及公共停车场。立体智能车库建设纳入配套规划,旨在解决充电车位不足问题。 二、多元化租赁服务模式创新 试点企业将投放纯电动、插电混动等多类型车辆,提供分时租赁、长期定向租赁等灵活方案。首批车辆优先保障省级单位公务出行需求,后续逐步向市级单位及事业单位开放。租赁系统采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车辆调度、充电结算一体化运营。 三、公务用车电动化强制配置 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公务用车新能源化要求,省级单位保留4辆及以上燃油车的,更新时必须至少配备1辆新能源汽车。政策实施后,财政部门将按季度核查各单位执行情况,对达标单位给予运营补贴。 四、政策协同与产业联动 长沙市同步出台充电设施建设补贴细则,对公共机构建设项目给予最高30%的财政支持。交通管理部门优化新能源车路权政策,开放公交专用道等便利措施。本地车企已对接政府需求,量身开发适合公务场景的车型。 此次工程通过“车-桩-位-网”协同发展模式,预计可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5亿元。相关举措已被纳入省级节能减排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可复制的公共机构绿色转型经验。
2025-09-02
-
长株潭协同打造"三谷"智造新高地
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复长株潭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标志着湖南制造业转型升级进入新阶段。该区域将通过长沙麓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的协同错位发展,重点布局12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步推进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为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此次获批将显著提升区域招商引资吸引力,加速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国家战略赋能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中部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获批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创建,将获得国家层面政策资源倾斜。根据规划,长沙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株洲聚焦轨道交通、航空动力装备领域,湘潭则主攻智能制造和先进材料,形成差异化发展的"黄金三角"格局。这种产业分工既避免同质化竞争,又能通过产业链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 二、十二大产业集群构筑核心支撑体系 试点方案明确重点发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新材料等12大产业。其中长沙经开区已集聚多家世界级工程机械企业,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元,湘潭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初具规模。通过建立跨区域产业联盟,三地将联合攻关高端液压件、高速轴承等"卡脖子"技术,计划建设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三、人才培育机制突破产业升级瓶颈 为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长株潭将实施"工匠湘军"培育计划,在岳麓山大学科技城设立智能制造人才基地,支持企业与中南大学等高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同步启动"高精尖缺"人才引进专项,重点引进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等领域领军人才,建立覆盖技能人才到科学家的多层次培养体系。 四、开放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试点方案强调深化外商投资管理改革,支持三市联合申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株洲已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将重点发展航空制造服务,湘潭保税区正打造智能制造进出口集散中心,共同构建面向全球的产业合作网络。 五、质量品牌建设塑造区域新形象 通过实施"品质革命"专项行动,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长沙将强化工程机械国际品牌建设,株洲推动轨道交通装备服务"一带一路"项目,湘潭培育智能制造单项冠军企业,三地联合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产业质量认证体系,全面提升"湖南制造"品牌价值。 此次试点示范创建将推动长株潭地区在五年内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形成2-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为全国城市群制造业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将建立专项协调机制,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2025-09-02
-
长沙北辰健康城启幕老年产业新篇章
第四届湖南国际老年产业博览会近日在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以“科学养老”“健康养生”“孝心购物”为核心主题,通过联合多领域行业协会,打造集产业交流、文化展示、消费促进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本届博览会突出招商引资功能,推动长沙市政府与北辰会展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旨在构建全球老龄产业资源聚合高地,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产城融合助推养老产业升级 长沙市政府与北辰会展集团在博览会期间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北辰三角洲550万平方米城市综合体资源,共同开发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北辰国际健康城作为核心项目,整合智慧康养体验、颐养服务、产业研发三大功能,探索“全龄化养老”创新模式。该模式通过一站式生活服务配套,解决老年人医疗、文娱、居住等多元化需求,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产城融合样本。 二、三大主题引领行业风向 博览会设立“科学养老”展区,集中展示智能护理设备、远程医疗系统等科技应用;“健康养生”板块汇聚中医理疗、膳食营养等服务机构;“孝心购物”专区推出适老化家居产品。同期举办的“中国99购物节”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拉动老年消费市场;“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组织书画、戏曲等文化活动,展现老年群体精神风貌。 三、国际资源对接本土化实践 本届博览会吸引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涵盖康复器械、养老地产、保险服务等产业链环节。北辰会展集团表示,将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理念与技术,结合湖南本地老龄化特点,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例如,展出的模块化适老改造方案,已在国内多个社区试点应用。 四、长效平台赋能产业生态 湖南老博会计划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定期发布行业白皮书与标准指南。北辰健康城将设立产业孵化基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适老化产品研发。专家指出,此类平台有助于打通“产学研用”链条,推动养老产业从单一服务向生态化、集群化转型。 本届博览会通过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新思路。长沙作为中部地区养老产业枢纽,其“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经验,或将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参考。
2025-09-02
-
长沙环保科技园打造产城融合新标杆
长沙市环保科技园近期启动国际企业中心招商项目,通过多元化招商引资模式推动产业升级。该项目以绿地投资为基础,聚焦居民服务与现代服务业,计划构建集标准厂房与高端汽车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规划凸显生态与产业协同 园区总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采用产权式标准厂房与土地租赁双轨并行开发模式。其中主体部分通过土地出让引入300至500家智能制造、环保科技类中小企业;保留原始山体生态的同时,对绿化带可利用区域进行平整,规划20个中高端汽车品牌4S店集群,入驻企业需承担周边绿化维护责任,形成"产业开发+生态反哺"闭环。 二、空间布局实现集约高效利用 项目采用国际通行的"垂直工厂"设计理念,标准厂房层高与承重均符合精密仪器生产需求。汽车服务区则借鉴新加坡裕廊园区经验,将销售展厅、维修中心与绿化景观有机融合。据测算,该布局使土地利用率提升35%以上,单位面积产值可达传统工业园区的1.8倍。 三、绿色基建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 园区配套建设雨水回收系统与分布式光伏电站,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超万吨。所有厂房均按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建造,采用节能幕墙与智能照明系统。汽车4S店区域要求使用水性环保涂料,并设置电动汽车专用充电桩占比不低于30%。 四、政策赋能培育产业集群优势 入驻企业可享受长沙市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其中研发投入补贴比例最高达20%。园区设立专项孵化基金,对通过高新技术认证的企业给予三年租金减免。针对汽车服务板块,配套出台品牌集聚奖励政策,单个品牌最高可获得百万元级运营补贴。 五、区位优势强化辐射带动效应 项目紧邻京港澳高速长沙南出口,距高铁枢纽仅15分钟车程。周边已建成环保材料、生物检测等专业园区,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2023年该区域新增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增长42%,显示出强劲的产业集聚潜力。 目前项目已完成地质勘测与环评工作,首批标准厂房将于2024年三季度交付使用。该项目的实施将推动长沙环保科技园向"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新城转型,为中部地区园区开发提供新范本。
2025-09-02
-
长沙经开区打造绿色轮胎产业新高地
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期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汽车轮胎项目正式落地。该项目聚焦子午线轮胎的研发与生产,通过建设现代化生产线及配套研发设施,将进一步强化区域高端制造产业链,为长沙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规划凸显产业升级方向 该汽车轮胎项目选址长沙经开区核心区域,规划用地规模约600亩,采用国际先进的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整体设计。项目主体包括智能化原料仓储系统、自动化成品物流中心、数字化轮胎生产线以及集成化研发测试平台,总建筑面积近28万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特别配置了具备行业领先水平的研发中心,将重点突破轮胎材料科学与节能工艺技术。 二、产能布局瞄准市场需求 根据规划,项目全面建成后,可形成年产600万套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的规模,产品涵盖乘用车、商用车及特种车辆领域。生产线将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全流程数据监控,同时采用低能耗设备与循环生产系统,单位产品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约20%。配套建设的培训中心将联合本地高校开展技能人才定向培养,预计每年可输送专业技术人才超300名。
2025-09-02
-
阳明山打造西街旅游商品集散新地标
为提升阳明山旅游服务品质,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推动西街综合开发项目,计划建设集购物、观景、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标志性广场。该项目以独资形式落地,将进一步完善区域旅游配套设施,助力形成特色商业生态圈。 一、项目规划定位 西街开发作为阳明山旅游升级重点工程,选址于景区核心交通枢纽,总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规划方案显示,主体建筑采用开放式景观设计,融合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商业元素,设置文创零售区、特色餐饮带及可容纳千人的多功能集会空间。 二、业态布局特色 1. 旅游商品专区引进本土非遗工坊、手作体验店,集中展示竹编、茶器等地域特产; 2. 观景平台依山势而建,配备智能导览系统,可俯瞰阳明山云海景观; 3. 中心广场采用模块化舞台设计,支持市集、音乐节等大型活动。 三、基础设施升级 2023年启动的配套工程已完成地下管网改造,新增生态停车场与充电桩设施。步行街铺设防滑青石板,夜间照明系统融入山形光影艺术,获评省级文旅示范项目。 四、经济与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预计创造200个就业岗位,年接待游客量可达50万人次。分析指出,其“商业+文旅”模式能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周边民宿、交通等产业协同发展。 五、可持续发展措施 建设中严格遵循生态保护原则,采用雨水回收系统和太阳能供电装置。未来将定期举办环保主题市集,推广可降解包装材料,确保商业开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2025-09-02
-
长沙政企携手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城市
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长沙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头部企业资源,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及国际科技巨头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探索智能制造发展新模式。此次三方会谈聚焦政产融协同创新,旨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为长沙建设先进制造业示范城市注入新动能。 一、政企协同构建智能制造新生态 长沙市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国际知名科技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以智能制造研究总院为平台,整合技术、资本与产业链资源。合作将围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形成“技术+产业+金融”的闭环发展模式。 二、打造“中国制造2025”长沙样本 三方明确以“先进性、开放性、本地化、国际化”为原则,结合长沙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基础,定制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重点包括建设标准化智能工厂、培育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目标形成可复制的区域工业升级范式。 三、关键技术赋能产业升级 合作方将引入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帮助长沙企业实现生产流程智能化改造。通过建立工业大数据中心、部署柔性化生产线,提升装备制造效率30%以上,同时降低能源消耗与运营成本,增强本土企业全球竞争力。 四、完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 长沙计划三年内建成覆盖全产业的智能制造服务平台,提供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同步推进5G专网、边缘计算节点等新型基建,为300家以上规上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支持,形成“一行业一标杆”示范体系。 五、强化国际资源对接机制 依托合作方的全球网络,长沙将建立跨国技术转移中心,定期举办国际智能制造峰会。目前已规划引进20项以上国际先进技术标准,推动本地企业参与“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加速融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此次合作标志着长沙智能制造发展进入政企深度协同新阶段,通过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有望在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率先突破,为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实践样板。
2025-09-02
-
长沙高新区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创业
在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下,长沙高新区通过政策集成与资源整合,持续优化就业创业生态。当地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人才战略,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一、构建特色政策体系强化制度保障 长沙高新区创新推出"1+3+N"政策框架,以《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意见》为核心,配套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创业孵化基地认定、职业技能提升三个实施细则,叠加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等N个专项方案。该体系突出对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的人才倾斜,建立岗位开发奖励机制,企业每吸纳一名高校毕业生可获梯度补贴。 二、实施四大工程破解结构性矛盾 针对就业市场供需错配问题,当地重点推进产教融合示范工程,与20余所院校共建订单班;开展技能提升攻坚工程,年培训新型学徒超万人次;布局数字经济人才储备工程,新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15个职业培训项目;完善困难群体托底工程,开发公益性岗位逾2000个。 三、打造三维创业支持生态 纵向建立"苗圃-孵化-加速"三级培育链条,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8家;横向组建200人创业导师团,提供技术转化、法律咨询等12类服务;深度整合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推出"创客贷"等产品,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突破5亿元。 四、建立精准就业服务机制 开发智慧就业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匹配岗位信息,实现高校毕业生"一人一策"服务全覆盖。举办产业链专场招聘会,组织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提供工程师岗位超4000个。建立就业动态监测系统,对重点企业实行用工月调度制度。 五、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牵头组建长株潭就业服务联盟,实现三市政策互通、信息共享。与粤港澳大湾区建立劳务协作站,定向输送技能人才。联合周边工业园区建立用工调剂机制,平衡季节性用工需求。 当前,长沙高新区正围绕"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将就业创业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兴业态、强化技能培训等组合措施,着力提升就业质量与创业活力,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筑牢人才基石。
2025-09-02
-
长沙经开区领跑湖南工业利润增长
在招商引资政策持续发力和产业升级双重驱动下,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呈现全面向好态势。最新数据显示,全省39个工业大类行业首次实现全行业盈利,其中长沙经开区为核心的汽车制造业等五大领域贡献突出,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一、全行业盈利格局形成 湖南省工业体系实现历史性突破,39个大类行业首次集体实现正利润。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两大基础产业利润规模均突破百亿元,反映出原材料工业的强劲复苏。值得注意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增幅达430%,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70%,凸显出高端制造领域的加速发展。 二、五大主力行业贡献显著 以长沙经开区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延续高增长态势,78.9%的利润增速位居前列。该区域聚集了多家整车制造企业及配套产业链,形成集群效应。衡阳有色金属深加工、娄底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同步发力,五大行业合计贡献全省工业利润增量的近六成。 三、企业规模与区域协同发展 中小企业成为工业利润的压舱石,小型企业609.77亿元利润总额占比超四成。大型企业则以59.4%的增速展现龙头带动作用,其中湘潭重型机械、株洲轨道交通等企业表现亮眼。区域发展方面,长沙460.26亿元利润稳居榜首,娄底67.3%的增速位列全省第一,形成核心引领与多点开花并进格局。 四、结构性优化特征明显 利润增长结构显示,湖南省工业正从传统资源依赖向技术驱动转型。专用设备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利润占比提升至12.1%,较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岳阳绿色化工、郴州有色金属循环经济等新模式加速培育,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当前,湖南省工业经济已进入量质齐升新阶段。通过深化产业链招商与创新驱动,全省正逐步构建起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样本。
2025-09-02
-
长沙南北横线打造全域旅游新动脉
长沙南北横线项目作为串联文旅资源与区域经济的战略工程,正加速推进招商引资与路网建设。两条总长527公里的交通廊道将连接湘赣边界多个区县,预计五年内建成后,不仅缓解过境交通压力,更将激活沿线特色产业与文旅融合,形成"车行一路、景览全域"的黄金通道。 一、战略布局赋能区域协同发展 南北横线采用东西向双轴设计,南横线横跨浏阳市至宁乡县,衔接湘潭市等6个区县;北横线贯穿浏阳市大围山至宁乡县边界,覆盖5个区县。这种跨行政区划的线性规划,有效打破地域壁垒,促进长沙与周边城市群在物流、旅游、农业等领域的资源互通。 二、分段建设凸显高效推进节奏 项目自2023年11月启动后,2024年重点突破86.26公里条件成熟路段,其中南横线推进51.21公里示范段,北横线实施35.05公里关键节点。湘江大桥等控制性工程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宁乡大道北延线作为先行段已通车,体现"重点突破、分段兑现"的建设逻辑。 三、路网升级激活产业经济带 北横线串联沩山禅茶、炭河里遗址等11个文旅节点,南横线整合灰汤温泉、刘少奇故居等9大特色景区。交通改善后,龙田药材市场、淳口烤烟等农产品加工带,以及乔口鱼鲜、官渡民宿等消费场景将获得客流支撑,形成"交通+文旅+特产"的复合经济走廊。 四、配套体系保障可持续发展 项目同步规划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和新能源补给设施,在茶亭四季花海等景区周边设置生态停车场。沿线乡镇将建设统一标识的旅游导视系统,并开发"长沙花路"数字导览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体验闭环。 五、路景融合重塑城市形象 两条横线采用"一段一主题"的景观设计,北线突出山水人文,南线展现红色文化与田园风情。通过沿线植被修复和观景台建设,使公路本身成为展示长沙多元文化的流动展线,助力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立体名片。 当前,长沙正以南北横线为骨架,同步推进41个干线公路项目,2024年计划完成投资76.79亿元。这一交通网络的完善,将为长沙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提供关键支撑,进一步释放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5-09-0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